English

同和陞与盛锡福

2001-02-20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王府井大街古货杂陈,自然少不了穿的靴子戴的帽子。清末民初,辫子没了兴帽子,靴子不穿兴皮、布鞋,这就带动了北京的鞋帽制作业。盛锡福和同和是王府井大街的两座名店。前者做帽子,后者做鞋,也做帽子。

两个店都创办于天津,又都看好王府井。盛锡福的创始人刘锡三,山东掖县沙河镇人,世代务农。灾年欠收,他到青岛给洋人开的饭店打杂,人有心,干活勤快又好学,很快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日常英语,接着他到一家洋行做业务员,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,出口国外,做成时髦的巴拿马草帽再返销中国。

干了几年,刘锡三明白了。他熟悉草帽辫的品种、质量和产地,又了解了草帽的制作流程和款式,他想,干吗让外国人赚走中国人这笔钱呢?于是1912年,他与人合伙在天津估衣街开了盛聚福小帽店,生意兴隆。后来他与友人分手自己贷了款,1917年在法租界新址独自创办了“盛锡福”。他小名叫来福,意思是兴盛的刘锡三(来福)。他不惜重金购进海外全套的电动制帽机,先后设立皮帽、便帽、缎帽、毡帽、通帽等工厂、化学漂白厂和印刷厂,同时开了两个分销门市部。这时正是民国初立,人们去了辫子,脱去长衫,时兴戴洋款帽子,他应市场需求而动,紧随英美新款式,产品畅销。为了防止假冒产品,他向政府申请注册了“三帽”商标;为了在竞争中战胜日本货,他组织技术人员研究设计出用宁波细草制成的四平(帽顶、帽身、帽沿、帽箍平)硬顶草帽,出则售光,日货冷落。在20至30年代,天津盛锡福先后在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大城市设立20多个分店,欧美非洲均有其“三帽牌”各式帽子的代销店。1936年至1938年,盛锡福先后在北京的西单北大街、前门大街、王府井大街和沙滩开了四家分店。

解放后,王府井盛锡福保持和发扬了老字号优质产品的特点。“文革”时盛锡福改名“红旗”。如今名驰中外的盛锡福依然挂着当年吴佩孚写的那三个大字。

同和的故事与盛锡福有点相似。它的创始人叫莫荫萱,河北省宝坻县人。原来他给一家长兴帽店当推销员,走街串巷卖帽子。他有心自己干,就结识了同和兴货栈股东孙东园等人于1902年在天津北门闹市估衣街,创办了同和帽店。铁良送了一副对联:“同心协力功成和,升官冠戴财源多”。

莫荫萱做推销多年,有客户,懂市场,又发挥店员的才能,大胆起用了聪明能干反应快的李溪涛和王质甫,引为同伙,稳定扩大了帽鞋的制作和行销市场。1932年在王府井开分店与盛锡福唱开了对台戏。

同和坚持“自产自销,以销定产,以销进料”的经营方针。生产上坚持小批量、多品种,投产快,周期短。他们竞争取胜的秘诀是“三靠”:一靠货全,求时新。二靠货真价实。三靠热情服务。

凭着这三靠,同和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,也迎来了百年老店的美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